作者:史柳萍(福建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) 杨发福(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)
迎接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经验与启示
一要明确定位,把评估纳入发展规划。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对审核评估的认识,在此基础上完善、优化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指标体系,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目标、发展定位、办学特色等,从实施层面科学设定阶段发展目标、重大建设举措等;注重对审核评估价值取向的充分融入,全面推进教育教学、干部人事制度、内部治理结构等重大改革,落实“以本为本”、实现“四个回归”的体制机制;引导学院、专业针对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,明晰思路与举措,不断强化过程管理,确保达成阶段性发展目标。评估过程中,专家组也会审查学校“十四五”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,帮助学校找出问题、明确发展目标及今后努力的方向。
二要做到“人优我强”,着力凝练夯实办学特色。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格、独到的办学理念、鲜明的校园文化等,并最终形成独有的人才培养特色。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、优质性、稳定性、持久性和发展性的特征。对于地方省属重点本科高校而言,办学特色往往只是局部优势的体现,因此要坚持有所必为、有所不为、有所先为、有所后为,在追求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强中寻求重点突破、重点发展。一般而言,学校可比较、选取2~3个优势或特色进行凝练培育,同时要给予政策倾斜,集中资源优势为学校做优做强特色提供体制、机制保障。
三要内外协同,持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。新一轮审核评估,专家组更加关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。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培养 高素质人才培养。高质量教育的核心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。在高校内部,坚持以学生为中心、以学生成果为导向、以持续改进为重点,实施三全(全员参与、全方位支持、全过程管理)和三循环(课内循环、校内循环、校外循环)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,全面系统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水平。就外部而言,要找准切入点,采用专业认证、专业评估、课程评估等多种方式,形成质量保障倒逼机制,推进内外协同发展,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四要对标对表,高标准量身定制常模。怎样选择自定义常模是高校需要深入思考的。常模数据的比对应充分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,而不是盲目追求数据优势。通过与常模数据的比对,高校能够进一步认识自身的问题,明确自己的差距,找准所处的位置,为下一阶段发展摸清家底,找准目标。将定量指标与常模作比较,能够帮助高校更有针对性开展评建工作。参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,自主选取、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常模。
五要精准务实,强化评估数据梳理应用。新一轮审核评估中的“3+3”报告,是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形成的,是专家组在线上评估阶段对学校第一印象的来源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完整系统的数据比对也给高校自我判断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。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相关数据采集时,要高度重视,审慎把握数据填报的内涵要求、关联关系,确保数据准确、真实、有效;在分析发展态势时,要有数字思维,通过本校历年数据纵向对比,科学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,通过与他校高校横向对比,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。
六要凝聚共识,平常心正常态开展评建。新一轮审核评估明确“减轻高校负担,提高工作实效”工作导向,引导高校将评建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,坚持“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”,帮助参评高校更好认识自己,找准定位,实现更好的发展。评估的功利性和利益相关性有所降低,评估机构、评估专家和参评高校的目标基本一致。因此,在迎评促建过程中,参评高校要更有信心和意愿,推动全校上心统一思想、鼓足干劲、增强信心、整合资源等方面激发正能量,形成评建的合力。
2024—2025年,国内大部分的地方省属高校都将开展新一轮的审核评估。参评高校可从同类已评高校的评估实践中进一步把握新一轮 审核评估的内涵要义,以评估为契机,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,推动学校内涵发展、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。
(来源:《教育评论》2024年第3期)